在夏天總有兩樣食物是我很喜愛的,卻獨獨只能在家裡吃的到
其中之一就是曇花燉湯,小時後媽媽總會在晚上燉個曇花湯讓我當宵夜吃,那時只知道那是種花,喝起來甜甜帶點清香,湯汁有點黏滑,相當爽口,我非常喜愛。很久一段時間沒吃到時,還會特別指定。而我也神經很大條,一直到近來才知道,用台語說的那種"花",就是曇花(沒錯,就是曇花一現的曇花)。
長大到外地工作與朋友談起,才發現這道湯品並不普及,甚至有人很訝異曇花可以燉湯喝呢,直問那會不會在湯裡看到一朵花很奇怪!或許是習慣了,我很少仔細去看煮成湯後,曇花是以何種姿態在湯裡呈現 (尤其在學生時代,我可能比較注意電視而不會看眼前的食物吧!);而成品總在迅雷不及掩耳之下被我解決,根本無從留下證據。(下次我會記得補充)
另外一個夏日聖品就是麻芛(或麻葉羹),這可不是隨便打著燈籠就找的到的,簡直可說是台中特有的地方小吃,其他地方很難得見。對外地人提到麻芛,通常都是全然陌生,搞不清楚麻芛是什麼?但那特別的味道,就像是家鄉的味道,也是與家人共同的回憶。
從小在鄉下長大,家前面就是田地,附近農家也都會種些蔬菜,當然也包括甜麻。舊時農家多認為麻芛清涼退火,所以夏天家裡常有這道清爽湯品。也或許因為這樣,這道菜似乎就成了與家的連結,每到外地,我總會想起。現在種植甜麻的人越來越少,所以家裡只要有這道菜,真可說是限量品,配額供給,供不應求呢!(絕對比什麼魚翅鮑魚搶手)
那麻芛到底是啥呢?就是麻的嫩葉和嫩芽。也就是還沒有尼龍繩、塑膠繩前的麻繩,或現在懷舊用的麻袋的來源~黃麻的嫩葉。這樣有點概念吧!
早期的台中人盛行吃麻芛,今日要吃到麻芛也不太難。在台中第二市場武德宮旁就有一攤賣麻葉羹。
麻芛的作法有點耗時費工(事前準備時),只採取甜麻之嫩葉及嫩芽,去梗去葉脈,撕成細細的葉片,洗乾淨後,放點鹽臨水搓揉,為的是將苦水洗掉。然後放進尼龍網內,擠掉水份。然後下鍋和吻仔魚、蕃薯一起熬煮,視個人口味芶芡與否。講究一點的於搓揉洗淨後,泡在冷水中備用,以維持翠綠色而不變黃。也有人建議放三、五片甘草,更有去熱之效。
因這次寫作之故,在網路上搜尋麻芛的外觀時,意外發現竟有位"住在轆溪畔的麻芛嫂"用心保留此在地文化,催生了一麻芛文化館,就在南屯有名的萬和宮附近。另外有篇麻芛之歌,也詳細敘述南屯獨有的麻芛文化。
曇花小檔案/>/>:
經在網路上查詢,才知道曇花另外有個好聽的別名:月下美人,夜間開花,花開時間匆促,僅4~5個鐘頭。是故花語為:熱情、短暫、剎那的美麗、一瞬即永恆。印度梵語叫優曇缽花,
曇花煮法/>:將花內雄蕊及雌蕊清除,與肉類一起燉煮(多為豬肉);或是燉煮冰糖。湯汁喝起來黏滑、清淡有香味、可養生補氣。曇花也有藥用療效,清肺止咳化痰清血涼血。網路上有許多曇花食譜。
留言列表